1、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成为各地应对疫情新措施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依然在蔓延,让国人为之揪心。细心可以发现,在这次抗击疫情时,中国用上了不少高科技“装备”。人工智能助力体温检测;超算支持疫苗研发;大数据协助疫情管控。一些省市县采取的应对措施:北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地图上线;上海远程诊疗、诊疗数据上“云”;广东广州大数据助阵,让社区疫情防控“耳聪目明”;山东济南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援疫情防控;湖南长沙上线APP早诊功能;陕西延安“城市云脑”全覆盖。(来源:第一工程机械网)
2、工信部:加大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疫情精准防控

2月18日,工信部发布《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提出部署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和复工复产工作,特别提出支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疫情监测分析、人员流动和社区管理等,对疫情开展科学精准防控。(来源:工信部)
3、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266亿美元

IDC研究:至2020年,中国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66亿美元,是支出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美国。中国市场的三大热点投资项目依次为可持续基础设施、数据驱动治理以及数字化管理。在预测期间内(2018-2023年),三者支出总额将持续超出整体智慧城市投资的一半。(来源:IDC中国)
4、大疫如大考,投资上万亿的智慧城市“智”力及格吗?

疫情是一面镜子,能照出领导干部的作风、担当和能力,也能反映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从地图大数据预测人流趋势,到同程人员查询;从智能外呼平台助力社区筛查,到口罩预约和智能问诊……哪些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得好,哪些地方在摆“花架子”,一目了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日趋完善的产业体系、厚积薄发的科研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成为战“疫”的强力武器。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因工作疏忽或盲目自信导致的技术短板,影响了疫情防控的成效。(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时代周报)
5、华为智能安防正式更名为“机器视觉”

华为从2012年入局安防,在前期的发展中并没有太多的动作,其视频监控均由其他安防企业代工生产。在AI时代,华为不断推出AI相关产品,一次又一次的布局AI市场,在2019年推出HoloSens全新品牌,诠释全息感知的全新定位。对于本次更名,华为表示,机器视觉是使用光学非接触式感应设备,自动接收大量真实场景图像数据并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获得信息以控制机器或流程。(来源:电子发烧友)
6、中芯国际成中国芯片专利王:排全球第五

在《国内半导体上市公司的海外发明授权量top10》榜单之中,位居榜首是国内最大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拥有海外发明授权专利量高达1382件。目前中芯国际已经能够全面掌握了14nm芯片技术,并且旗下14nm芯片实现产能满载,是全球第五大芯片代工企业。(来源:腾讯新闻)
7、为5G网络建设、5G终端产品上市检测开辟绿色快速通道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为5G网络建设、5G终端产品上市检测开辟绿色快速通道,为国内企业的重点产品完成全球市场认证检测。截至2月24日已累计完成近70余款无线设备的检测任务,测试产能恢复至疫情前的50%水平,全力保障和服务了国内无线电产业的发展。(来源:工信部)
8、华为将在法国建立欧洲首个5G制造工厂

2月27日晚间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华为董事长梁华表示,华为将在法国建立其欧洲的首个5G制造工厂。梁华表示,华为已选定在法国建立其在欧洲的首个5G制造工厂。梁华称,第一阶段华为将为该工厂投资2亿欧元(约合2.17亿美元),可创造约500个就业机会。梁华还表示:该工厂将供应整个欧洲市场,而不仅仅是法国市场,华为已经向法国政府说明了相关计划。(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