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邬贺铨:加快IPv6规模部署 支撑网络强国建设
03、Facebook 将为元宇宙建立超1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
04、打造空间科学数据仓储的中国品牌——走进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05、中国信通院董昊等:“十四五”规划中的人工智能平台
06、阿里云曲海峰:阿里云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数据中心集群
01、邬贺铨:加快IPv6规模部署支撑网络强国建设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近日,推进IPv6规模部署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中国网信》杂志创刊号发表文章《加快IPv6规模部署支撑网络强国建设》。
邬贺铨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IPv6发展处于攻坚克难、跨越拐点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提升对IPv6发展与能力的认识,多措并举重点发力,推动我国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走向深入,加快促进互联网演进升级,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1.对IPv6的认识要从海量地址能力提升到安全能力
IPv6的海量地址不仅起到补充IPv4地址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因IPv4地址不足只能临时分配地址,而IPv6固定分配地址可实现地址与用户身份的绑定,源地址溯源有利于安全保障。
2.IPv6是增强互联网可靠性、可用性及业务多样性不可逾越的阶段
IPv6有可扩展的报头,提供很大的可编程空间,可以用来定义该IP包所承载的用户类型、业务类型、带宽、丢包率、时延、抖动等性能要求,即IPv6报头具有在用户面对应用感知的能力,与过去在控制面或应用层才能感知相比,显著降低了复杂性,提升了精准性和实时性。
3.IPv6是信息技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无缝融合互为支撑
物联网的大连接需要更多的地址,IPv6海量地址可以满足物联网所需。云计算的发展也将从IPv6中获益,IPv6丰富的地址简化了网络协议,SRv6可以成为云网边端协同的统一承载协议,推进多云协力与云网协同,配置效率可提升60%。用基于IPv6并集成5G的新型工业网关取代PLC,可改变以进口为主的PLC协议不开放、安全不可控的局面,构建工业互联网发展新格局。
4.IPv6是新一代互联网创新平台,是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
我国率先在IETF标准化组织倡议并积极开发“IPv6+”新功能,现在IETF关于“IPv6+”新功能的文稿中由我国提交的占60%,我国在“IPv6+”系统与产品开发创新的努力为全球“IPv6+”标准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推动我国IPv6发展实现新突破
按照《“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部署安排,我们需要从以下多方面发力,形成“组合拳”推动我国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走向深入,更好发挥对网络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1.创新领航。按产业链所需布局,选准主攻课题,结合国家科研计划,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在“IPv6+”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引领产业与应用发展。
2.标准筑基。“IPv6+”新的应用开拓了互联网标准研究的新热点,我国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为“IPv6+”技术应用提供丰富的场景,也有利于标准技术的试验验证。
3.应用为先。为有效解决IPv6流量占比偏低的问题,下一步要重点加强IPv6内容建设,网站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是重点,要做实IPv6应用深度,要从首页可达到所有内容可支持,实现覆盖用户与流量的双重提升。
4.质量引流。持续优化IPv6网络质量,切实解决网络性能与应用需求之间的矛盾。
5.接入破局。进一步加快家庭网关的升级替换,引导家庭用户选择具有IPv6接入能力的家庭路由器,为更多的家庭固定宽带用户同步分配IPv6地址。
6.监测评估。建立IPv6发展监测平台,完善监测指标体系和测试检查手段。
7.示范带动。发挥试点城市政府的积极性,推动试点城市IPv6应用发展。
8.组建联盟。建立我国IPv6产业发展联盟,凝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主要单位和应用行业重要企业,开展有组织的项目研发,交流发展经验,补齐发展短板,完善发展生态,提交有共识的政策建议。
02、“东数西算”开启中国联通算力新时代
来源:人民邮电报
日前全面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首次将算力资源提升到水、电、燃气等基础资源的高度,统筹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助力我国全面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化。
发力算力“新基建”
2022年开春,中国联通再度推出《算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拟以CUBE-Net3.0网络创新体系为目标架构,构建云网边一体化的“5+4+31+X”新型数据中心,开展数据中心与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之间的协同建设。
根据计划,中国联通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蒙贵甘宁地区初步规划了14个数据中心集群,推动算力向绿色化和集约化方向加速演进。
坐落于宁夏的中国联通中卫云数据中心就是最好的见证。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优势,数据中心直接采用自然冷源,引入室外新风、配合冷热通道隔离实现机房制冷,大幅提高了空调系统能效比。
“中卫云数据中心的PUE(电源使用效率)最低可达1.1,全年使用压缩机制冷的天数仅为8天。”中国联通中卫云数据中心总经理朱赟介绍,数据中心二期工程已完成地基土建施工,拟于第四季度交付2000个8kW功率的机架。
构建一体化协同算网
“算网融合需要随处可用的高性能算力做支撑、高带宽低时延的网络做桥梁、以及更加灵活敏锐的管理大脑做调度。”鉴于算力网络是融合计算、存储、传送资源的智能化新型网络,其中,云原生技术成为实现业务逻辑和底层资源完全解耦的关键。
“目前通信运营商的网络建设多以承载语音和流量为主,想要彻底转变为以承载算力为主的网络架构,真正意义上做到全国‘一盘棋’的智能算力调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朱赟表示,这需要电信运营商、云服务商和产业链设备提供商等相关方对关键技术方案和标准共同参与、达成共识、协同推进。
开启算力产业新时代
据清华大学及国际数据公司IDC等机构最新发布的《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制造业首次进入全球计算力水平前三名,在信息技术方面支出占到全球市场15%左右,与互联网业、金融业一起成为算力投入增长最快的行业。
朱赟介绍,中卫云数据中心现与江苏联通达成初步合作计划,下一步拟提供医疗云、工业云的异地灾备服务,实现温冷数据的迁移,并在数据清洗加工、模型算法、分析处理、产业协同等前沿交叉领域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及交流合作。
当下,流行的云游戏、XR、元宇宙等也为算力产业打开了市场。
席强表示,由于云游戏、XR对交互时延的敏感性要求较高,公司拟通过全光算力网络,实时感知游戏用户的算力请求,从而选择最靠近用户的边缘算力,降低服务器与用户端的传输距离,减小用户端时延和宽带资源压力,为用户带来极致的游戏体验。
03、Facebook将为元宇宙建立超1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
近日,Facebook的母公司Meta宣布要在西班牙建立一个新的数据中心,投资超过10亿美元,并计划在该地区雇用2,000名员工以推动发展。此数据中心是其构建元宇宙的基础。
Meta方面表示,新数据中心将在2023年建成,但预计要到2029年才能全面投入运营。在过去几年中,Meta一直是全球建造和装备新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四大投入者之一。
Meta还表示,未来五年将在西班牙招聘多达2,000名员工,因为它计划将其在马德里的办公空间扩大一倍。
Meta的元宇宙创新中心
本月在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Meta宣布了其位于马德里的研究中心“元宇宙创新中心”(MetaverseInnovation Hub),旨在帮助技术运营商和合作伙伴为元宇宙相关应用做准备。
Facebook创始人兼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最近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在智能眼镜和VR耳机的虚拟世界中创造一种真实的存在感将需要在连接方面取得巨大进步,这比我们以前看到的任何阶跃变化都要大“
元宇宙怎样才能实现
Meta的连接部副总裁DanRabinovitsj 说,到2022年,计划中的元宇宙需要在不依靠技术的情况下而快速处理大量数据,这就需要更开放、更快的基础设施和软件。
他说,元宇宙将需要在边缘计算、混合本地和远程实时渲染、视频压缩、跨层可见性、网络优化、改进设备之间和无线电接入网络内的延迟等方面进行创新。
Meta目前正在努力打造世界上最快的AI超级计算机,并拥有迄今为止最大的NvidiaDGS A100 系统部署。
Meta的新AIReasech SuperCluster 将使用16,000个NvidiaA100 GPU 来训练大型AI模型,以便在2022年中期完全构建集群时,来满足与其元宇宙相关的各种目的。Nvidia表示,这将使AIResearch SuperCluster 在完全部署后成为NvidiaDGX A100 系统的最大客户安装。
04、打造空间科学数据仓储的中国品牌——走进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怀柔园区6号科研大楼,是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总部的所在地。
中心的专用机房大约400平方米左右,存储运行着我国不少空间科学“大国重器”的数据资源。“悟空”“墨子”“慧眼”“太极一号”等空间科学卫星,子午工程、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都是这里的“住户”。
担起“国家责”,数据就是话语权
数据仓储系统是具有综合组织重要数据的能力,并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和准确分析的决策支持系统。
他们在国际场合一次次努力,2019年,在WDS正式会员身份的助力下,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终于获得了AGU的认可,成为向AGU旗下期刊文章投稿时可选的可靠领域数据仓储中心。2020年10月,该中心又通过了CoreTrustSeal国际数据中心资质认证,成为亚太地区空间领域首家通过认证的数据中心。
提升服务质量,做好开放应用
“目前,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的科学领域数据标准体系,已经从资源描述、操作活动、过程管理3个维度,贯穿了空间科学数据全生命周期流程。”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佟继周介绍,中心牵头或参与起草了国家标准20余项,起草团体标准、项目标准10余项。
05、中国信通院董昊等:“十四五”规划中的人工智能平台
来源:中国信通院
近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正式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平台作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内容,是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最复杂、规模最庞大的基础软件之一,是人工智能新基建的重要内容,也是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引擎,其市场潜力巨大。技术层面,平台将人工智能算法封装为完备易用的工具及产品,大幅降低了人工智能的开发应用门槛;产业层面,平台是连接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的重要枢纽。正因如此,人工智能平台受到了政产学研用的高度重视。
人工智能平台是智能业务规模化落地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平台作为基础软件系统,提供面向人工智能开发、应用、运维的全流程技术服务,帮助数据科学家、算法专家、业务专家、运维专家等角色高效协作,同时支持人工智能资产的管理,如特征、算法、模型、服务等。因此,人工智能平台已成为智能业务的核心基础设施,开发者使用平台可将人工智能基础资源批量转化为生产环境中的产品服务,推动人工智能应用从小作坊的手工模式走向大工厂的流水线模式。
人工智能平台正在呈现体系化生态化发展趋势。一方面,规划文件要求,产业要推动建设包括人工智能算力平台、通用人工智能平台和行业人工智能平台的平台体系。另一方面,产业已初步形成基于开源开放技术的软件、硬件、数据协同的生态链,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为应用。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云计算等ICT技术的融合加速平台落地。首先,相关ICT技术推动了人工智能平台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同时,成熟的大数据计算引擎也为结构化数据的模型训练提供了一种高效解决方案。此外,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也推动着技术融合,当前产业界逐渐开始出现面向人工智能场景的数据库、基于云原生的人工智能开发框架等工具,融合类技术的发展也加速了平台软件的演进和应用。
人工智能行业平台成为人工智能与行业融合的核心抓手。人工智能行业平台通过积累行业数据和算法为智能业务的开发、应用和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撑。同时,其他行业的规划文件中也多次强调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业务场景,如政务民生领域,明确提出建设共性服务的人工智能平台以促进人工智能与民政业务的深度融合,“为各级民政部门提供数据赋能、算法赋能、知识赋能”。
标准化是人工智能平台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保障。在本次梳理的十余份文件中,大部分都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不仅包括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标准,还包括行业应用标准,人工智能作为从象牙塔走出的技术,具有理论性强、体系庞杂等特点,在生产环境应用时需要解决大量的工程问题,比如接口适配、能力规范、安全保障等,而这也是人工智能能否大规模应用的关键。
06、阿里云曲海峰:阿里云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数据中心集群
来源:通信世界
从目前云计算企业数据中心的布局看,头部企业在东部地区均已完成落子布局建设,逐步向西挺进。作为国内最早进入云计算领域的云服务商,阿里云早在2016年就开始打造张北数据中心,目前在京津冀、内蒙古、成渝等“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均有布局。
数据中心呈现三大特点,亟需资源整合:
一是云计算化趋势明显。区别于传统数据中心,新型数据中心主要为了云计算而服务,规模、成本、效率、管理运行都是云计算化。
二是边缘计算载体下沉到社区、工厂等边缘侧。未来数据中心建设也将分成边缘型和集中型,“大的更大,小的更小;近的更近,远的更远”。
三是数据中心逐步集中于能源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区域。据统计,数据中心年用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的2%左右,且仍在快速增长,同时政策对新一代数据中心用能要求增高,数据中心趋向于向能源优势区域集中。另外,我国通信网络主要围绕人口聚集程度进行建设,网络节点普遍集中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数据中心对网络依赖性强,随之集中于网络资源优势区域部署。
在曲海峰看来,企业在“东数西算”工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在国家规划的算力枢纽节点和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边界中,阿里云早已积极布局,响应国家政策,建设低碳绿色的数据中心。”他介绍,“位于‘东数西算’工程中的京津冀枢纽的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2016年9月投产,是国内企业首个采用三点式布局的数据中心集群,大力采用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部署国内云计算数据中心规模最大的浸没式液冷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冬奥会中,也是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对整个“冬奥上云”提供底层数据支持。2018年,张北数据中心加入张家口“四方协作机制”风电交易,2020年入选工信部评选的“2020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2021年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1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除此之外,曲海峰透露,阿里云在“东数西算”京津冀、内蒙古等枢纽节点均有数据中心,在全球25个地域部署了上百个云数据中心,其中规划建设了5座超级数据中心,分别位于张北、河源、杭州、南通和乌兰察布,阿里巴巴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数据中心集群。
2021年12月,阿里巴巴正式公布碳中和行动报告,提出: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实现上下游价值链碳排放强度减半,率先实现云计算的碳中和,成为绿色云。